距離2021年僅剩60多天,又快到人們期盼的假期——春節(jié)。每到春節(jié),總會有問題縈繞在我們的腦海:搶到火車票了嗎?年終獎發(fā)了嗎?女/男朋友有沒有?除了這些直擊靈魂的拷問,還有件事兒,活了大半輩子都沒弄明白——春節(jié)每年都過,但為啥具體的過年時間總是不確呢?
“年”是咋來的?
很久很久以前,有個原始人叫老原。他生活在蠻荒時代,窮得叮當響,既沒手表又沒手機,所以沒啥時間概念。但是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,長得好看又善良,老原很是中意她,便對她展開了猛烈追求。由于小芳每天都想吃新鮮水果,老實人老原打太陽升起就開始勇闖天涯,四處覓食,太陽下山剛好把一天的收獲送到小芳家。老原的作息全程參考太陽的位置,從而形成了簡單的周期——一日。
后來老原辛辛苦苦追到了小芳,熱戀中的二人玩了把浪漫,相約每天一起看星星、看月亮,從詩詞歌賦,聊到人生哲學。時間一久他倆發(fā)現(xiàn)事情沒那么簡單,月亮有時候很圓有時候很扁,有時候又彎了!而且月亮的變化很有規(guī)律,差不多30天一個周期,于是他們把月亮的周期叫作——一個月。
經(jīng)歷了幾個月的浪漫時光,小芳懷孕了,老原不得不開始到處找吃的。可經(jīng)過一場大雪,世界都禿了!他啥也找不著。老原恍然大悟:原來每過三個月就會換氣侯!一共四種氣候,每個循環(huán)要花12個月,于是就把這種循環(huán)叫作——一年。至此,日、月、年都有了,他又總結(jié)三者之間的規(guī)律,這形成了歷法。這個由月亮繞地球12個圈圈所組成的年叫做月亮年,老原開心的把這歷法傳給后代。老原的后代,上至結(jié)婚,下至私奔,都被這歷法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可是用著用著大家又感覺不對勁,大伙發(fā)現(xiàn),幾年過后,這歷法漸漸地和氣候?qū)Σ簧狭耍《遥@時的人們已經(jīng)意識到,氣候變化其實跟太陽有關(guān)。不過當時大家認為太陽是繞地球轉(zhuǎn)的,還把太陽轉(zhuǎn)一圈的時間叫做太陽年。
那這太陽年到底有多少天呢?此時出現(xiàn)了個高科技——圭表測影。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拿東西杵在地上,測量每天影子的長短變化,人們把這結(jié)果和月亮年做了對比,不比不知道,一比嚇一跳!原來月亮年一下少了十幾天!那兩三年下來不就差出了一個月嗎?那怎么把這個季節(jié)誤差糾正過來呢?于是大家靈機一動:每過兩三年往月亮年里加一個月不就好了?這個被加入的月份就是傳說中的閏月,而這種方法就叫置閏。
后來為了更精確,大家又發(fā)明出“十九年七閏”等置潤法。置閏的出現(xiàn)解決了太陽年和月亮年的差距問題。于是,人們將只用太陽年的歷法,叫作陽歷;只用月亮年的歷法,叫作陰歷;既用太陽年又用月亮年的歷法,就叫做陰陽合歷。其實祖先用的是陰陽合歷,不是純陰歷,這樣一來季節(jié)也不會亂,農(nóng)民伯伯可以愉快的挑日子種地了,所以這種陰陽合歷也被稱為農(nóng)歷。
那到底啥時候過年哪?大家都知道新年那天所在的月叫正月。開始的時候,大家都把春天的第一個月,也就是一月,當作正月,而自從學會觀察太陽影子后,大家特別看重影子最長的那一天,并叫它冬至,接著人們定義這一天為新年。可冬至做了春節(jié)后,并沒風光多久。秦始皇一統(tǒng)天下后有些膨脹,老覺得前人的歷法不夠霸氣,于是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。大家都覺得不適應(yīng),并且秦歷不夠準確,時間一長就出了問題,例如月亮圓缺老和歷法對不上,一邊是過年不便,一邊是天象不對。秦滅亡后漢朝人天天哀嚎要改變歷法,于是漢武帝召集一堆人修改了歷法,推出了太初歷,修正了月亮的圓缺時間,還恢復了一月的正月地位。
此外,十二月一般被稱為臘月。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春節(jié),是指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,到正月十五,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,是整個春節(jié)的高潮。
——摘抄自《半小時漫畫中國史》